汉末三国(184-220)时期,马镫尚未出现(最早出土的实物马镫为西晋初年,且为单侧马镫)。在缺少马镫辅助身体平衡的情况下,骑手无法操持双手兵器。故斗将手持马槊,腰悬环刀,冲锋时平端马槊刺击,近战时拔出环刀劈砍。
羽望见良麾盖,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,斩其首还。--《蜀书六》
关羽“刺”颜良与“斩”其首还,并非应用同一种兵器。刺杀当为马槊,斩首则为环刀。
② 陶弘景与《刀剑录》
南朝隐士陶弘景,活跃时间横跨宋、齐、梁三朝。陶遍览群书,博闻强识,对医学、文学、丹药学均有不俗研究。陶弘景寿数八十,手不释卷,著有《本草经注》、《集金丹黄白方》、《二牛图》、《华阳陶隐居集》等学术专著。晚年时,梁武帝多次赠官而陶不肯受,人送外号“山中宰相”。
陶弘景曾撰名刀名剑注解集,称《古今刀剑录》。书中记录了从夏禹王到三国末期的著名刀剑。陶并非军学家,书中内容有些许谬误,但总体符合实际情况。比如早期兵器通常为铜铸,之后铸材逐渐转向精铁。考虑到陶弘景活跃时间(456-536)为南朝,距离汉末三国仅隔200余年。若从衣冠南渡(307)开始计算,时间仅隔100余年。陶弘景的《古今刀剑录》,可以作为早期“后关羽时代”兵器形制的参考。
《刀剑录》中涉及关羽兵器的描写,共有两处:
关羽剑
蜀主刘备,以章武元年,岁次辛丑,采金牛山铁,铸八剑,各长三尺六寸。一备自服,一与太子禅,……一与关羽,一与张飞,一与赵云。--《古今刀剑录》
第一次记载是刘备采金牛山铁铸剑,赠八位皇亲及功臣。铸剑赠臣子,完全符合汉末三国时代,剑作礼器的传统。
“章武”为季汉特有年号(曹魏是黄初);章武元年即刘备称帝当年,221年。而关羽已于建安二十四年末(219)败死临沮。刘备铸剑,应无法转赠关羽,可能是冥祭。陶弘景此处并未注明,所以赠剑关羽之事,无法深入探究,仅供参考。
关羽刀
关羽,为先主所重,不惜身命,自采都山铁为二刀,铭曰万人。及羽败,羽惜刀,投之水中。--《古今刀剑录》
第二次记载是关羽自采都山铁铸刀,刀铭“万人”。原型当出自《三国志》程昱所言“羽、飞皆万人敌。”
(程)昱料之曰:“孙权新在位,未为海内所惮。曹公无敌於天下,初举荆州,威震江表,权虽有谋,不能独当也。刘备有英名,关羽、张飞皆万人敌也。”--《魏书十四》
关羽铸刀,无论是按汉末三国,还是按东晋南朝的科技水平,都应为环首刀,上一章介绍过的“直刃厚脊方头砍刀”。但关侯之“万人铭”刀,未注明是否为环刀。所以需要补充参考同书其他例证。
吴王刀
吴王孙权,以黄武五年,采武昌铜铁,作千口剑,万口刀,各长三尺九寸。刀头方。--《古今刀剑录》
吴王孙权,采铜铁铸刀剑。铜铸千口剑,铁铸万口刀。各长三尺九寸,以汉尺23.1cm为标准计算,刀长约合今天90cm。这种长度只可能是环首刀,绝不可能是偃月刀。
尤其是最后那句:刀头方。青龙刀和眉尖刀的刀头绝不会是方的;汉末三国、东晋南朝时,只有环首刀这种直刃劈刀的刀头符合“刀头方”的特征。
因此,至少在南朝时期,即关羽死后200年,民间关于关羽兵器的记载,依然是环首刀。与关羽活跃的汉末时期,情况基本吻合。
③ 隋唐时期
隋(581)、唐(618)在陶弘景活跃时代100年之后,在关羽活跃时代300年之后。隋唐时期经济繁荣,社会稳定,武运昌隆,境宇恢拓。刀的形制也出现较大变化,产生了著名的“唐刀”(即日本“武士刀”前身)。
唐刀直刃厚脊,除了没有刀环,与环首刀形制基本相同
唐刀形制共4种:
刀之制有四:一曰仪刀,二曰鄣刀(障刀),三曰横刀,四曰陌刀。--《唐六典 卷十六 卫尉宗正寺》
除陌刀为长柄刀,其余三类均为“环首刀”变体。
尤其是早期唐刀,刀柄部位大量装备刀环,几乎无法和环首刀相区分。
仪刀直刃尖头(有环或无环)。
横刀几乎完全承袭复刻环首刀。
障刀直刃无刀环。一说为类似日本胁差,为短兵;另一种说法障刀之“障”,取“覆盖全身”之义,为长兵;莫衷一是。障刀直刃,侧面说明与后世偃月刀形制不同。
与障刀相似的薙刀
陌刀虽为长柄,但刀刃与刀柄最多是1:1的长度配比(大部分陌刀,刀刃明显长于刀柄),更类似“斩马刀”或“苗刀”,且为直刃。与后世流行的偃月刀、眉尖刀或日本薙刀,有较大差异。
综上,隋唐时期,关羽的兵器应无大变化,至少当时流行的兵器中,并无偃月刀形制。
④ 《武经总要》和青龙刀
《武经总要》是北宋前期,曾公亮和丁度合撰的一部武备军事著作,上下集各二十卷。书中博采众家,配图详实,是研究北宋军备、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。
丁度(990-1053)和曾公亮(999-1078)的活跃时期,均为10世纪末11世纪初。书中收录记载的武备形制,当为已出现并形成规模化应用的兵刃甲胄。
书中有五种长柄大刀:戟刀,偃月刀,眉间刀,凤嘴刀,笔刀。
《武经总要》记载的北宋长柄刀
《武经总要》配图说明,偃月刀/青龙刀这种“长柄薙刀”类兵器,至少在公元9世纪就已出现并流行于10世纪。
分享一个小知识。大家常说的“青龙偃月刀”,形制是“偃月刀”,刀刃和刀柄衔接处的兽头吞口为“龙头吞”,故得名“青龙(刀)”。严格翻译,应该是“有龙头吞口的偃月刀”。
⑤ 宋徽宗与“义勇武安王”
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,与巴黎卢浮宫、伦敦大英博物馆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,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。最早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宫邸。
艾尔米塔什博物馆,收藏了一副宋金年间的关羽画像。画像上方楷书“义勇武安王位”。
“义勇武安王”是北宋宣和五年(1123),宋徽宗赐给关羽的封号。
义勇武安王,宋徽宗年间所赐封号
画像中关羽正襟危坐,身后站立三名全副甲胄的武士。右侧武士手执一柄青龙刀,刀长至少超过两米,放大细节后,能明显看到刀柄与刀刃衔接处,有兽头吞口装饰。虽然还未演化成今天关王刀的“龙口吞”,但已说明,北宋末期,官方和民间流传的“关羽兵器”已经出现极大变化。
观察画中人物:关羽和左侧武士,身披“山文甲”。
山文甲是北宋特有铠甲,因甲片连缀后呈异形三角排列,故得名。
画面中间和右侧的武士身披札甲,却有“披风”和“袍肚”,尤其是袍肚(或称抱肚,也叫捍腰),这是流行于北宋的特殊装备:通常为布质,也有用金属甲片连缀制成。
袍肚,一说是为防止腰间悬挂兵器与甲胄碰撞造异响;一种是作为束甲絆,增强腰部位置防护。莫衷一是。
此时,关羽不仅“兵器”被北宋化,连“甲胄”都透着一股浓郁的北宋风。今天的关羽形象,最晚在北宋时期应已定型。
⑥ 元好问与《续夷坚志》
元好问是金朝著名文学家,籍贯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。一生横跨金和蒙元。其活跃时间,是明昌元年(1190)至元宪宗七年(1257),大约在宣和年间(即关羽的“义勇武安王画像”出现)之后的一百年。
元好问曾著志怪小说《续夷坚志》,记载自金世宗大定年间(1161)起,至元宪宗元年(1251)止的奇闻异事。书中有涉及关羽及青龙刀。
济源关侯庙大刀,辛丑岁,忽生花十许茎,各长一指,纤细如发,茎色微绿,其颠作细白花,大于黍米。--《续夷坚志》
关侯庙供奉的大刀(偃月刀),刀上竟开出十几朵略大于黍米的白色小花。可见,至多在义勇武安王画像出现一百余年之后,关羽也有了自己的庙,且庙中供奉的兵器为“大刀”。按百年前的画像做参考,关羽之“大刀”,必然为偃月刀。
偃月刀常见形制
《续夷坚志》所载,可作为上一部分(义勇武安王像)的辅助参考和佐证。
综上所述,关羽在东汉末期使用的环首刀,为西汉武帝时代发明。历经南北朝,隋唐,北宋,逐步演化过渡到今天所见的偃月刀。
南朝时期,民间流传的关羽兵器尚无明显变化,应与当时的冶炼铸造水平有关;
隋唐时期,军中通用的刀型虽然已出现较大变化,但长柄薙刀尚未规模化应用;
北宋时期,出现长柄薙刀,且样式繁多,种类复杂(恐怕多为倚仗礼器)。
最终在北宋末期宣和年间,通过宋徽宗对关羽的赐号,以及图画(《义勇武安王位》)与书籍(《续夷坚志》)的记录,能够明确推定,关羽与青龙偃月刀形象之勾连,最早不超过北宋初期(长柄薙刀尚未流行),最晚不下于北宋末期。
最后以《三国演义》的关侯诗结尾:
将军气概与天平,匹马单刀独自行。
干里寻兄恩义重,五关斩将鬼神惊。
我是胖咪,漫谈历史趣闻,专注三国史。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、吉光片羽,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。
Thanks for reading.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