飧泄是中医概念,属于泄泻症之一,是消化不良的表现。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,也就是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,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,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,肠鸣腹痛,脉弦缓等。在《灵柩·师传》中有所记载“肠中寒,则肠鸣飧泄”,肠中寒气过盛,就容易导致肠鸣飧泄的病症出现。
“久风入中”、“食饮不节”、“春伤于风”等也可以导致飧泄出现,即如果外感风邪,使肠道受风邪侵袭易出现飧泄;饮食不节制易出现飧泄;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,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。主要是由于脾虚湿盛,脾胃运化功能失调,导致肠道分清泌浊,传导功能失司导致。
西医学中的急性肠炎、慢性肠炎、胃肠功能紊乱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,也会出现腹泻,与中医中的飧泄可以相对应。
一般中医临床以泻下完谷不化为主要诊断依据,通常飧泄的病人还会存在腹胀、腹痛等病症。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,改善脾虚湿盛。而存在飧泄的病人可给予流质、半流质饮食,以清淡、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。日常注意加强锻炼,使脾气旺盛,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,可以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。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,避免贪凉,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,做好腹部保暖,避免贪凉。